近年来,俄罗斯海军的日子并不好过,尤其是唯一一艘航母——“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它的维修和升级项目一拖再拖,甚至如今有消息称,俄罗斯可能决定彻底放弃这艘航母。原本这艘航母应当是俄罗斯海上力量的象征,但现实中,它却面临着种种问题:维修成本过高、技术瓶颈难以突破,甚至连俄罗斯国防部和联合造船集团最近也在讨论是否应该放弃继续修复,转而选择封存或者拆解。
“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自2017年起进入穆尔曼斯克船厂进行大修,计划进行动力系统的更换和电子设备的升级,目的是让它能够继续服役。然而,原本预计到2021年完工的工程,一次次被推迟,首先推到2022年,之后又被推到2025年。现在,这项工程已经停工好几个月。根据俄罗斯《消息报》2025年7月11日的报道,俄罗斯国防部正考虑放弃这艘航母的修复工作,原因是舰体已经严重老化,继续投入资金不再划算。经过联合造船集团和海军高层的评估,决定继续投入的价值并不大,甚至已经考虑将其拆解或报废。
这艘航母的维修过程中,事故频频发生,进一步加重了维修的困难和费用。2018年10月,最大的浮动船坞PD-50沉没,导致航母舰体受损,接着2019年12月又发生了大火,给船体造成了严重损失。2022年,这艘航母又遭遇了一次火灾。种种事故不断推高维修费用,预算早已超支。俄罗斯联合造船集团的董事会主席克斯京在2025年7月25日表示,这艘航母已经没有维修价值,服役了40多年,继续投入的费用实在过于昂贵。据知情人士透露,海军高层已经决定将航母封存,未来可能会卖掉或拆解成废金属。而俄罗斯海军目前严重缺乏空中支援力量,尤其是在黑海和波罗的海的军事行动中,这艘航母的停摆无疑影响了整个舰队的作战能力。
展开剩余67%“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作为苏联时代的产物,是1143.5型航母的代表作,也是苏联海军最早的正式航母。它于1991年1月服役,但由于苏联在同年解体,航母并未能发挥应有的战斗力。服役多年的它饱受火灾、预算不足、锅炉老化等问题困扰,出海时总是需要拖船护航,以避免出现抛锚的尴尬。自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航母建造经验逐渐丧失,蒸汽轮机的生产被中断,直到现在,俄罗斯仅剩下核潜艇保留相关技术,而水面舰艇的维护技术早已显得捉襟见肘。
这艘航母的困境并非突然发生。自冷战时期以来,俄罗斯海军的航母发展就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苏联时期,海军主力是基辅级载机巡洋舰,而这些舰艇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航母。第一艘基辅号于1977年服役,后来被送到中国天津做展览;第二艘明斯克号于1978年服役,最终被送到深圳和南通;第三艘新罗西斯克号于1982年服役,1995年被拆解;第四艘巴库号同样在1982年服役,后在苏联解体后卖给印度,改名为维克拉玛蒂亚号。尽管这些舰艇具有一定的多功能打击能力,但它们并未建立完整的航母作战体系。
“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与中国的辽宁舰同样出自苏联的1143.5型设计,它的姐妹舰瓦良格号在1998年被乌克兰出售给中国,经过改造后于2012年加入中国海军。两艘航母的结构相似,都采用滑跃式甲板和蒸汽轮机,但它们的命运却截然不同。辽宁舰的改造进展顺利,成为了中国的训练舰,并且积累了丰富的航母操作经验,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俄罗斯的“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在服役后多次暴露出技术问题。2016年,它参与了地中海支援叙利亚的任务,但由于锅炉压力不稳,舰体冒起了滚滚黑烟,显得相当不堪。航母的每次出海都离不开拖船的护航,火灾也成了常态。1995年,锅炉发生爆炸,航母因此停航了几个月。由于预算紧张,维护工作也一直跟不上,直到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航母建造和技术发展逐步停滞。
从历史来看,苏联海军的航母发展并不顺利。基辅级载机巡洋舰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航母,其艘数也有限。第一艘基辅号退役后,成为了中国天津的展品;第二艘明斯克号则被送到中国南方;第三艘新罗西斯克号在韩国被拆解;而第四艘巴库号则卖给印度,经过大规模改造后重新服役。这些历史印证了俄罗斯在航母发展上走得艰难,而如今“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的困境则进一步显现了其发展上的滞后。
如果俄罗斯最终决定放弃“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它将不得不依靠过往的经验,建设新型舰艇。一些军事专家建议,俄罗斯可以利用现有的技术积累,建造一艘新的航母,替代这艘老旧的舰艇。幸运的是,俄罗斯仍然拥有具备建造大型舰艇能力的船厂,因此在未来建造类似级别的舰艇并非不可能。
中俄两国的海军合作前景看好,这无疑为俄罗斯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虽然放弃“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意味着短期内的损失,但从长远来看,这一转折将为俄罗斯海军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机会,有助于提升其海上实力。
发布于:天津市诚利和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